发布时间:2021-04-15 17:09:00 阅读量:85876 作者:伟泽
作家马克·奥尼尔(Mark O'Neill)也写了一本书,讲述被遗忘的一战华工军事风云课件。该书属于企鹅出版社一战系列中的一本。
最上方:中国劳工旅的一支队伍正经过比利时伊普尔市附近的Vlamertinghe村庄。中左:1919年的佛兰德斯,游客到访前战场,和中国劳工以及他们的英国军官见面。中右:中国劳工:王金永。上方:一名中国劳工在比利时伊普尔市附近的Dikkebus村庄的废弃教堂墓地。(图片由法兰德斯战场博物馆提供。)
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之际,英文《中国日报》日前刊文纪念为那场战争做出不朽贡献的14万中国劳工,分析了一战华工在中欧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。以下是文章编译:
很多人都已忘记,或从未知晓,曾有14万华工在一战的西线战场服役。学者称这些华工为一战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。他们大部分是自愿参与和追求高酬劳的农民。其中10万人组成了英军的“中国劳工旅”,另外4万人则受雇于法国的工厂和农场。
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,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能为中国在其后签署的《凡尔赛条约》中争取些许优势,但希望最终落空。
也就是在近十年,学术界对此话题才渐感兴趣。在纪念一战百年之际,很多人认为,这一新视角能为中国在定位中欧关系时,提供新思路。
“这是彼此历史的交汇。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的共同点给了我们会面与讨论的机会。”比利时伊普尔法兰德斯战场博物馆馆长多米尼克·登多文(Dominiek Dendooven)说。
登多文说:“另外,这是双方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正是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,造就了中国和比利时的直接联系,称得上是历史的重要时刻。”
为铭记历史,法兰德斯战场博物馆于2010年举办展览,展现了华工在抵达欧洲后的故事、他们的生活以及一战后何去何从。
展览从2010年4月持续到8月,面积达450平方米,吸引了7万名游客。
同样,由独立电影制片人海伦·菲茨威廉姆(Helen Fitzwilliam)拍摄的一战短片和撰写的文章,也于今年6月展示在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(Chatham House)内。
关于20世纪早期的中国移民劳工和全球化进程是历史学家保罗·贝莱(Paul Bailey)的新书主题,该书将于今年11月出版。
登多文说重新审视华工在一战中的角色始于2004-05年,当时也正值中国在国际上重振雄风。
贝莱说西方国家日渐愿意重掀历史面纱的一个原因,是旅游和历史相互交织。
比如法国政府热切推广像Montague这样的镇,就是因为这是很多中国劳工生活,以及日后接触中国留法学生的地方。
贝莱说这与中国的步调一致。中国政府近年来希望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。
“这与推进中国全球化以及积极融入世界的广泛方针一致。”贝莱说。
穆罕默德说,中方对也门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帮助,也方对此表示感谢。也方非常珍惜与中国的友好关系,并愿意为进一步扩大两国两军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作出努力。
4艘冲锋舟向G岛输送救援物资、转运灾民,直升机飞往灾区组织物资空投军事风云课件。突然,逃生灾民的1艘橡皮舟倾覆,灾民落水,发出求救信号。“201—20号,岛屿西南方向发现烟雾求救信号,疑似人员落水,请迅速前往救援!”指挥员命令道。
报道称,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·绍伊古(Sergei Shoigu)23日在远东视察了俄方军事演习,而后在视频会议上向普京表示,由于军事开支的强大支持以及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提升,俄方军队火力和攻击力大大增强。据悉,俄罗斯政府在2020年前预计将拨款5450亿美元用于军事开支,其中部分开支将用于改善克里米亚岛的防御设施。(实习编译:崔晓静 审稿:聂鲁彬)
俄罗斯很可能对美国轰炸叙利亚境内的“伊斯兰国”分子及设施提出反对意见,但由于国际对叙利亚问题的关注焦点从残暴的巴沙尔政权转移开后,俄罗斯对巴沙尔的支持不会太过明显军事风云课件。
特务连机动行军途中恰好遇到工兵连排雷被挡住去路。眼瞅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连长魏周华与导调组顶起“牛”来,“凭啥被工兵连的演习耗了时间?我们要通行!”“还有地雷没被排除,想通行?留下10个名额上‘阵亡榜’!”无奈之下,特务连只得下车绕行20里山路,终于在最后一刻到达指定集结地点。
中国研制东风-21D反舰弹道导弹并不意味着会使用它们,即使是在战争中。中国打造这类武器系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它们,而是阻止美国进入战争,或至少阻止美海军在战争中出动航母战斗群。击沉一艘航母就会在几分钟内导致6000名官兵伤亡,这会迫使美国总统干预任何与华纠纷之前考虑再三。此外,反舰弹道导弹和其他各种系统会也使美国海军上将畏首畏尾,不敢冒险。航母不只是象征性地代表国家权力,损失两艘或三艘航母将会大幅度降低美国插手全球各地事件的能力。